公司新闻
发布日期:
10月15日,2025年
字号
【先锋力量】扎根一线的维修“110”

在集团不锈钢轧钢厂机修车间的办公室里,51岁的维修工刘伟德正端坐在电脑前,仔细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报表。在他眼里,这些数字背后就是设备的“心跳”,关系着整条生产线的稳定顺行。

1996年,年轻的刘伟德走进集团大门,成为轧钢厂的一名包装工。每天重复着打包、捆扎的工作,他却忍不住被车间里那些轰鸣的机器吸引。每当打包机“闹脾气”,别人躲着走,他总会主动凑上前,试着拆解、排查。这股“爱琢磨”的劲儿被车间领导看在眼里。当厂里计划培养维修工充实机修力量时,刘伟德成了重点推荐人选。

转岗容易,精进却难。刘伟德明白,工作仅凭热情远远不够,真本事才是立身之本。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投入技术钻研:车间淘汰的废旧材料成了他的“练习道具”,反复琢磨焊接、气割,直到焊点光滑如鱼鳞;遇到疑难杂症,他就带着笔记本追着老师傅请教,把关键要点一一记录。

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”这是刘伟德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每完成一次维修,他都会认真复盘,从故障现象到成因分析,再到解决方案,逐字逐句梳理,反复琢磨其中的规律。日积月累,他的维修技术突飞猛进,很快从新人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。

“想要干好维修,得肯钻研、勤琢磨。”这是刘伟德坚守了二十多年的信条。有段时间,车间里的抛钢机曾遇到个“怪毛病”——每到凌晨一两点就会因故障提前抛钢,白天却恢复正常。问题反复出现,原因迟迟查不出。

“这么下去不是办法,咱们得把问题揪出来解决掉!”刘伟德带着同事,24小时蹲守在现场。他们一遍遍观察设备运行,对比白天与夜间的参数差异,终于找到了症结:凌晨温度低,导致抱轮温度下降,引发抛光机定位偏差。

问题根源找到后,刘伟德立即着手调整抱轮,白天还特意找来风机持续降温,确保温度稳定。一番改造后,抛钢机夜间故障问题彻底解决,车间生产恢复顺畅。

从事维修二十年,刘伟德始终坚守在维修一线。无论昼夜,只要设备“报警”,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。但说起不久前的一件事,这个钢铁汉子却红了眼眶。

那天下午,妻子刚做完手术,独自躺在医院。他驱车赶往医院途中,突然接到车间紧急电话——卷取机轴承损坏,必须立即抢修。一边是需要陪的妻子,一边是亟待维修的设备。刘伟德没有犹豫,在电话里匆匆嘱咐妻子几句后,立刻调转车头回厂。

他带领团队争分夺秒拆解、更换轴承。直到凌晨,设备恢复正常运转,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往医院。病床上,妻子疲惫却理解的眼神让他满心愧疚。“咱们维修工就像是110,只要设备‘报警’,就得第一时间赶到。”这句话背后,藏着他对责任的坚守,也藏着对家人的深深歉意。

刘伟德不满足于只做“救火队员”。随着经验积累,他成了车间里的“创新领跑者”。卷取炉导板的升降速度关系钢带头尾温度稳定性和轧制效率。原设计中的气缸长期受高温烘烤,寿命短,安装空间又狭小,更换格外费劲。

刘伟德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他拿着图纸在现场蹲守好几天,反复研究运行状况和现场环境,最终提出改造方案。改造实施后,效果立竿见影——钢带头尾温差明显减小,产品质量提升,气缸更换周期大幅延长,一年就能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。

“我会继续扎根维修一线,用双手守护好每一台设备。”谈及未来,刘伟德目光坚定,“也会接着开展技术创新,通过优化改造让设备跑得更稳、更高效,为车间稳定生产保驾护航。”

联系我们
邀请您留下对我们的意见和建议
探索更多
TOP
Baidu
map